俗話說「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」,轉眼之間,2023年新春離我們越來越近。春運逐漸進入繁忙階段,年集迎來火爆時刻,過年的氣氛愈發濃厚。
作為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,2023春節略顯特殊,并具有特別的意義。
與2022年不同,大年三十又回來了,不再在二十九日過除夕。但是,今年除夕夜的前一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寒節,預示著今年的春節可能會比較冷。
其實,對于今年是冷冬還是暖冬的爭論,基本可以蓋棺定論。農諺說「大寒是頂點,此后天漸暖」,雖然春節遇到了大寒,但最冷時候來臨,也說明溫暖正在孕育,即使有倒春寒出現,一年中最冷的時刻已經過去。而回顧今年冬天的天氣,不僅降雪稀少,溫度統計恐怕也要比往年偏高。
今年春節具有特殊性,隨著疫情政策優化,三年疫情終于結束,漂泊在外的游子可以回鄉團聚,使得今年的春節會更加熱鬧。 農村老人說「不論貧富春節做四事,一年如意」,朋友們知道分別指的是哪四件事嗎?下面,咱們就來聊一聊。
第一件事:三除
所謂三除,指的是除塵、除舊和除破,因為春節為辭舊迎新的節日。農村有句俗話,「臘月不三除,來年遭瘟疫」,說明了三除的重要性。
根據《清嘉錄》中記載:「 臘將殘,宜灑掃舍宇,去庭塵穢。二十三日,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,俗呼打塵埃」,可見三除的時間為小年至除夕之前,不過各地的習俗并不相同。
在山東、河南一帶,過了臘八節之后,家家戶戶便要開始清掃衛生,三除之事一定要在灶王爺上天之前完成,免得被瘟神下凡發現衛生不達標,在新的一年受到懲罰。
另外,除夕也是除惡的習俗之一。
相傳有一種叫做「年」的野獸,樣貌猙獰,生性兇殘,經常在春節期間禍禍人間,以至于人們談年色變,故而在除夕之日,人們通過吃餃子增強自身力量,并全家人團坐守歲,來清除年獸的威脅。
第二件事:貼春聯
新春貼對聯是千年傳統,農村中流傳著「年貼三樣,全家富足」的諺語,并且,春節貼春聯有很多的講究。
生活中,大家常見的春聯一般為紅色,因「年獸」怕火。但在某些地方某些家庭,還會出現白色、黃色、紫色、綠色、藍色四種顏色,這大多與守孝習俗有關。其中,在守孝期的第一年至第三年,分別要用白、綠、黃三種顏色。
至于貼春聯的時間,各地不盡相同。
例如,有的農村「二十八日,貼花花」,臘月二十八貼春聯;而有的地方「二十九日,貼倒酉」,貼春聯必須在臘月二十九日。另外,在山東膠東農村,大年三十貼春聯,農村老人說只要在天黑之前貼上就行。
朋友們,您那里是怎樣的習俗呢?
第三件事:放爆竹
俗話說「開門爆竹」,是新的一年開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。王安石在詩歌中也曾寫道「爆竹聲中一歲除,總把新桃換舊符」,燃放爆竹驅除年獸,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悠久歷史。但是,它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,對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隱患。所以,近年來不少地方采取了禁放政策。
對于是否可以燃放鞭炮的爭論一直持續,在膠東地區,春節期間一般實施禁止燃放區和一般管理區的管理,分區域、分時間段燃放鞭炮,我覺得非常人性化,既尊重了舊習俗,保留了年味,又提高了老百姓環保春節的意識。
朋友們,您那里在春節可以燃放鞭炮嗎?您對此有什麼看法?
第四件事:春節備年貨
備年貨是悠久的春節習俗,除了祭灶、趕亂婚等傳統節日的需要之外,更包裹了人們對富庶年景的美好期盼。
在很多地方的農村,春節不宜有三空,其中就包括「鍋不宜空」,畢竟民以食為天,吃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。過年之時,食物和菜肴應有盡有,寓意著明年吃喝不愁,不至于「窮的揭不開鍋」。
所以,不論貧富,家家戶戶都要備足年貨。其中,大量采購熟食、糖果、煙酒等,寓意年年有余。
糖果
糖果、巧克力是過年間必備的小零食,非常博得小朋友的喜歡,在吉祥喜慶的日子里,也甜了每個人的嘴巴。
對此,許多60、70后的朋友印象深刻。在曾經不怎麼富裕的年代,我們小時候,父母還會去供銷社買一些方糖或者是冰糖備著。大年初一挨家挨戶去拜年,小孩子圖的其實就是幾顆糖塊和幾毛錢的壓歲錢,享受春節帶來的喜慶氣氛。
煙酒
春節的時候,除了大魚大肉暢銷以外,煙與酒也是必不可缺。辛苦忙碌了一整年的莊稼人,終于舍得好好犒勞一下自己,所以,不論貧富,好煙好酒都要成箱成箱往家里搬。
這個時候,農村的煙酒店也迎來賺錢的好機會,曾經落灰的酒水很快就可以賣出去。聽人說,一個臘月的銷量,就能夠抵得上全年。但是,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也要仔細辨別,不是什麼樣的煙酒都有購買價值。
說起煙,肯定是中華最頂尖;而說起酒,茅台酒也是站在了行業的頂峰,無數的酒廠在瞻仰,也在不斷的學習經驗,希望能夠精進自己的釀酒技術。但是,名牌的價格畢竟離農村大多數的普通人相距甚遠。
其中,選材就經歷了一年的漫長歲月,無數次的試驗最終得出了仁懷地區優質的糯高粱為原料這一步關鍵,在有了這樣的糧食作物為原料后,口感比之前更加柔和,淡雅的味道也贏得了一眾的好評,小眾品牌并不輸高價大品牌。
好了,「不論貧富春節做四事,一年如意」,朋友們知道分別指的是哪四件事了吧?
對于三除、放鞭炮、備年貨和貼春聯,您那里又有怎樣的習俗呢?